首页 联系我们
点赞(0)
评论(0)
上一篇
下一篇
地名溯源|倪红专 双溪村
源稿: 发布时间:2022年10月28日 16:51:25 编辑:
(0)


图片




双  溪 村
倪红专



浙江省永康市花街镇双溪村离县城15里,距金华80里。南接塘头应、潘宅,西临尚仁、花街,北有尚裘、油坑。现有农户428户,人口1017人,村域面积12万多平方米,有耕地680亩,山林4000余亩。1956年称联星社,1958年称双溪生产队,1961年称双溪大队,1983年改今名。辖泉塘、尚应2个自然村,村名因泉塘、尚应两村有石臼溪、尚应溪两条溪流合流而名。双溪,这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地名。


图片

(石臼溪、尚应溪溪水合流处)


泉塘,村里有上、中、下三口泉,一口塘,有泉有塘故称泉塘,古代“湶”同“泉”是通用的,这在一些老式家具上还能见到这字,1999年9月出版的村志就写“湶塘村志”。《永康县地名志》中称“塘里有泉水,因名泉塘,村以塘名”,这也是一种说法。泉塘村后有一陡峭垅坡称垄,垄下有一活泉清澈甘冽,泉涌不息,流经村北稍平处形成一宽大水面清幽见底称上泉。由北至南一沟渠或明或隐贯穿村庄,至村庄边缘又成一池称中泉。至村中有一大水塘称菱角塘,水漾清波,古樟遮天蔽日,村妇成群木槌声声,笑声朗朗。离大水塘不远有徐氏宗祠,内有两眼水井,水虽不深,可水量充沛,从未干涸,称下泉。泉塘村因“三泉一塘”而灵动,随处一框就是一幅山水、村落、农夫、村妇入镜的山水画。

泉塘的建村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。五岗塘村徐无欲曾孙友龙遍访永康,见此处四面环山,以石为屏,好似荷花盛开,南有前山,背有皇尖山,左有麦磨岗延伸至后龙山落脉,右有伏虎山雄踞。左右山脚各有一溪环绕,流水潺潺合汇于南,水源充沛,荒无人烟,遂从五岗塘村析居于此。

尚应,村民姓应,建村于同宗应氏村落塘头应村上方,故名尚应,上与尚音同。但在当地,许多人叫“小应”,这应该是永康话叫白了。尚应的建村相对比较迟些,由娱塘(即今塘头应村)应氏于明嘉靖年间分居于泉塘村东。一直以来,泉塘村庄比尚应村庄大,但现在已经联接在一起了。

其实,双溪村还有一个消失不算久远的小村庄并入。1958年,浙江砩矿进入花街矿区开釆萤石矿,从原330国道旁花街村开通了至矿区的简易公路途经双溪,开采皇尖山萤石矿,皇尖山下的主姓潘的皇尖下村迁移并入了双溪村。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,双溪村大多农户以开采残矿和经营萤石为业,村民经济收入大幅提高,村中建起了大批楼房,村民率先一步过上富足的生活,当时曾被冠以“小香港”美称,1997年水泥公路就从倪宅村接到了双溪村,并建成环村水泥路。


图片

村中有一大水塘称菱角塘


徐氏宗祠建在菱角塘下方出水口不远,始建何时无记载,据古匾纪年推断应为清乾隆年间,至光绪三十年(1904),已现颓倾之势,现存建筑修于1927年至1928年,计所费1700余块银元。宗祠三进五开间,一为门楼,二是中厅,三是后进。清一色石柱抬梁式结构,占地500余平方米。内悬叙伦堂、进士、殿学士、樵国大夫等匾额。厅柱刻有联对“锡姓本嬴而徐东海家声以旧,发祥由婺而永湶塘德泽维新”,道出了徐氏渊源与泉塘胜境。徐姓有着悠长的历史,出自黄帝轩辕氏次子昌意之子颛顼帝的第九世孙,伯益的次子若木,夏启赐封他到东海之滨徐国为王,即今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山东省西南部,江苏省西北部,安徽省东北部一带,以国为姓即姓徐,都锡土邳州(今苏北徐州)。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,因世封徐国君,“食邑东海”,有墓在山东郯城北,人称“豹公墩”,号称“中华徐氏始祖陵”,汉代后的郡望就是东海郡。泉塘居民多以徐姓,始于金华浪石,又从永康五岗塘析居,为北宋皇祐五年(1053)进士,政和殿学士徐无党之弟,嘉祐二年(1057)进士,青光禄大夫徐无欲一支,可谓宏脉名门望族之后裔。

宗祠左首不远处原有坐北朝南三开间花厅,分家堂、厅堂。大门从三间门楼(俗称前明堂)正中进出。穿过门楼是一大天井。中厅宽敞明亮,古色古香,庄严肃穆,气势恢宏,正中悬挂祖宗像,是族中祭祀、议事、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之所。正厅后面构有川堂,牛腿瑞兽、花雕构件,十分精美。年少时记得里面曾住20多户人家,还有一爿集体代销店。在等级森严的古代,花厅须有功名者方能建造,可如今花厅已荡然无存,只留诺大一空地留与后人遐想。


图片

(徐氏宗祠内有两眼泉水,称下泉)


村东建有应氏“太婆祠堂”,这是尚应应氏一个精神领地。祠堂二进抬梁式结构,高大的柱子,粗壮的冬瓜大梁,颇显财力。太婆祠堂正名叫睦卅公祠。应氏睦卅公年少时家住娱塘应上畈,因家贫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重担。有一天,他推着手推车到泉塘换索粉干,见一家门前竹轿上坐着一小女孩,胖嘟嘟的小脸蛋上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水灵灵的,一张小嘴的嘴角微微上扬,两根小辫子像两支小羊角翘着,处处透着机灵,甚是可爱。这少年随口赞道:“这小细囡真汪吾(方言“漂亮”的意思)了!”谁知话音刚落,这小姑娘应声道:“亨汪吾么,纳(方言“给”的意思)嗯(方言“你”的意思)当内家(方言“妻子”的意思)呢!”少年一愣,微笑无语推着车子离开了。十年后,青年睦卅公来到泉塘村徐家做帮工。无巧不成书,东家竟是早年换索粉干时遇到过的伶俐的小细囡侬家。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。徐家独女,家境殷实,薄有田产,但缺少劳力,长年需要帮工,睦卅公便在徐家安顿下来。睦卅公能干勤快,东家看在眼里,加之时间一长也与徐姑娘互生情愫,不久就在徐家招婿了。不幸的是睦卅公早殁,徐氏太婆一边辛劳持家,一边领养未长大的孩子,弥历艰辛。后来,徐氏太婆为感念睦卅公的恩情和天凑的姻缘,倾其所有建了睦卅公祠。睦卅公祠因徐氏太婆所建,后世也称之为太婆祠堂。

除了古迹,双溪还留有一些渐行渐远的时代印记。在大厅旁边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初建造的大会堂,墙体全由块石垒就,大门头上一颗大红五角星,下书“双溪会堂”四个大字。当时物资匮乏,勤劳智慧的双溪人用钢钎、磅锤、手车就近取材一块一块垒砌而成。石块垒成的还有一座原生产队的粮仓。近些年,双溪村对老大会堂进行了翻修,建成了双溪文化礼堂,粮仓也改成了文化讲堂,同时,村里在村南两溪合水处建成了双馨公园,在后山建成了钰锦公园。礼堂、讲堂、公园,成了当今村民文化娱乐休闲的活动中心。

双溪村文化底蕴深厚,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,上世纪90年代前村里还有锣鼓班,业余剧团。有婺剧传统剧目40余本,折子戏20多出,名盛一时,多次到义乌、武义、宣平等地演出获得好评。最为著名的是泉塘的“走马灯”,它可是永康一绝,每到元宵灯节,各地纷纷前来邀请,前往助兴。


图片

村东建有应氏“太婆祠堂”


走马灯主要道具是“车”。车四周,车顶都装有五颜六色、鲜艳华丽的花灯,双层结构,工艺精湛。车上有八匹马灯,马灯有四座花灯,灯上插令旗,扎鲜花,装扮靓丽。车前装饰有乘车人的假肢,围上裙,似乘车状。车内扮相漂亮的姑娘以足代轮,背着车架行走。车架四周悬挂彩布及地遮盖住双腿,后有一车夫扮相滑稽。两人协作,随着锣鼓钵有节奏的响起,一似坐,一似推,呈行车状。走马灯的队伍浩浩荡荡,远看灯渠如行云流水,蔚为壮观。若队伍来到宽阔处,还要车花灯阵,阵法多变,千灯穿梭。灯阵歇演中间还要唱马灯调,有《孟姜女寻夫》《十月怀胎》《洗菜歌》等闹热非常,很是好看。

走马灯多为儿童扮演,有身体前后各扎半匹马,马头、马尾各点上一灯,腰围马裙挡住下身,马铃叮当似策马扬鞭,威风凜凛。成人扮演的则高举令旗,迎风招展。旗似蜈蚣,旗中间金纸贴有各种元宵佳联,旗两端各悬一盏花灯,还有锣鼓钵伴奏及五光十色的火树映衬。

由于有“走马灯”表演艺术,泉塘村的“迎灯”也是很有名的。每年的正月十一,泉塘村就开始迎灯,热闹起来。灯头也很独特,为双层木雕的亭台楼阁,每层飞檐流角上挂满花灯,中间围坐着神像。桥身多时100余桥,少则60多桥,都是你家一桥,我家二桥,他家三桥,这样拼接起来的。当然也有遇上有喜事的侬家出若干桥的,如徐家生囝,一码出10桥,灯板称大栗灯。

双溪村的自然景观也不少。村西北约4里有一陡峭高岗横亘,岗顶植被茂密如盖,岗体岩石突兀,陡峭如壁,岩壁南有一石洞如石臼侧置,故称之为石臼洞。由此以洞得名,衍生出石臼岗、石臼畈、石臼溪、石臼塘、石臼庙等地名。石臼庙(俗称石臼殿)就建在石臼洞前的小殿岗之上,岗脚建有山门,进入山门行走一段山路(现在已经是水泥路,可以开车至殿前),再沿台阶攀爬而上,只见林木葱郁,怪石嶙峋,石臼庙崇阁巍峨,古境清幽。站在庙宇之上,凭栏俯瞰石臼塘水库(也叫胜利水库,建成于1977年,库容37万方,灌溉面积达1500亩),犹如一颗硕大翠绿的明珠镶嵌于小殿岗与麦磨岗之间。


图片

石臼庙就建在石臼洞前的小殿岗之上


石臼塘水库大坝下方后岩壁下有一龙潭,形似圆桶,潭壁呈螺旋状垂直往下,深不见底,潭水清澈幽蓝。据老一辈人说,龙潭与相距20里外的桐琴天井潭相通,有人把砻糠撒入潭中,一会儿会从桐琴天井潭流出,桐琴水鸭啄食砻糠,可以游至龙潭。相传龙潭原来有龙居住,每逢天晴久旱,各地村民都要身着盛装抬着龙头至龙潭焚香祈雨,很是灵验,也有虔诚村民将泥鳅、黄鳝、鲤鱼、鳖等往龙潭放生还愿。有一年,该龙腾云驾雾,前往东海探亲,为显示排场,往返途中呼风唤雨,毁坏了许多村舍庄稼,有些村民被弄得无家可归,颗粒无收,一怒之下将一死白狗投入龙潭。该龙心生厌恶,即卷起龙风暴雨逃走,村民再一次遭受灾难,但从此留下了清幽的潭水,潺潺的双溪,宁静丰饶的山水田园。


照片拍摄:方伶俐

周跃忠




推荐文章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