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联系我们
点赞(0)
评论(0)
上一篇
下一篇
永康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“省考”达标
源稿: 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17日 16:01:01 编辑:陈其欣
(0)

记者 潘燕佳 

近日,永康市顺利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验收。永康市经过3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,在原有农田水利管护基础上,加强终端用水管理、稳定管护经费及人员,推进末级渠系工程良性运行,促进节水减排,保障了粮食安全。

改革初见成效 激发农户节水增收潜力

农业是用水大户,节水潜力巨大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农业节水工作的“牛鼻子”,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安全。

10日,记者跟随验收组前往石柱镇新店村的虎皮塘泵站、杨溪水库中型灌区、古山镇前黄村灌区进行现场查验。

在虎皮塘泵站附近的农田,记者看到每亩田都安装有一个小泵站,泵站四周还埋设了管道。据水务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区块以虎皮塘水库管道自流灌溉为主,田间多余的水量,都通过排水渠道流向南溪河道。通过建设泵站,可在灌溉期利用闸门拦下多余的灌溉水,让灌溉水二次利用,真正做到节约每一滴水。

在杨溪水库灌区,工作人员可根据安装的农业用水计量点,实时查看灌区需水期时每日用水量、月用水量及季度用水量等汇总,实现灌区用水量远程实时监控。在古山镇前黄村,自实行农业用水计量以来,该村节水量大大提高,农户节水意识越来越强。据了解,2019年,前黄村共放水5次,总计16万立方米,相比全年额定放水量21万立方米,减少了24%。


验收组一行听取了永康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介绍后,对永康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报告、相关台账资料进行了预审查,现场抽查了杨溪水库灌区骨干工程、石柱镇新店村和古山镇前黄村“八个一”(即一本产权证书、一册管护台账、一个用水组织、一笔管护经费、一套规章制度、一种计量方法、一把锄头放水、一条节水杠子)村级改革落地情况,还向放水员询问了解当地的节水成效和节水奖励发放情况等,充分肯定了永康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果。尤其是永康市将山塘水库物业化管理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效结合,将项目成果向最大化延伸。

“现在村里专门成立了用水管理小组,明确人员组成和责任分工。改革后,村里设施养护跟上去了,渠道内水流通畅了,节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”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李定是说,原来水渠堵塞导致灌溉用水到不了农田,造成浪费的现象,如今已经大大减少了。

多措并举 破解农田水利难题

永康市有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之说,农业需水量较大,灌溉用水供需失衡。因此,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永康市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。

2018年,永康市率先在象珠镇、唐先镇试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,探索改革模式,当年完成改革面积3.86万亩。2019年,在全市推开该项改革后,全年完成改革面积达23.25万亩,通过完善末级渠系水利工程设施和采用节水技术措施,安装量水设施,加强终端用水管理,实施“总量控制、定额管理”,渠道输水损失和农户灌溉浪费水量大大下降。据统计,全市共节水550余万立方米,每亩平均节水20立方米左右,节水率达10%以上。灌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后,大大缩短了灌溉周期,以杨溪水库灌区为例,原先一次灌溉需要放水7天,现只需4天,可节水150多万立方米,腾出的水容量可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和生态补水。

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后,永康市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,执行“节水有奖、浪费水有罚”的措施,不断增强农业用水户的节水意识;通过强化田间工程维养管护制度,增加资金投入,解决了农业灌溉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管护问题;实行一把锄头放水,减少了用水纠纷,提高了农村的安全度。“通过水价改革,我市确立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农业用水机制,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,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。”市水务局局长朱志豪表示。

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,永康市探索以村级用水管理小组、完善物业化管理的机制,形成“工程大维养财政补助、工程日常维养物业负责、工程零星维养村包干”的永康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,有效整合多方维养力量,做好改革工作,保障在建水利设施运行安全。

此外,市水务局还联合市农业农村局、市财政局等部门,将农技推广和农田灌溉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有机结合,通过建立“技术指导员+示范带动户”技术服务模式,举办培训班、进村入户指导等形式推广农业新品种、灌溉新技术,引导农民科学用水,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,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共同有效推进。

永康市自2018年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以来,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丘陵盆地地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“永康模式”,连续两年获评浙江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良好县。该模式真正实现了“全程化”“痕迹化”“专业化”管理,做到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,切实有效解决了末级渠系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

推荐文章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