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联系我们
点赞(0)
评论(0)
上一篇
下一篇
永康个私经济走过不平凡的40年
源稿: 发布时间:2018年12月21日 10:07:47 编辑:虞杰
(0)

熊熊炉火映汗水,走街串巷闯四方。”改革开放以后,在党和政府鼓励、支持、引导下,永康的个体私营经济抓住机遇,乘势而上,由少到多、由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逐步形成了“基础在工业,特色在五金,优势在民营,活力在市场,后劲在科技”的格局,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截至目前,永康的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万大关,昔日的星星之火成就了如今的燎原之势。

  个体私营经济萌芽绽放

  1969年,永康出现了第一批社队企业。到了1978年,全县社队办集体企业超过1000家。随着农民办企业的渐渐兴起,为后面的个私经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。

  1978年,国务院1号文件《进一步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》出台,个私企业受到肯定和鼓励。永康县委、县政府结合实际,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镇集体和个私企业的优惠政策,全县农村很快形成了“社办、队办、联户办、个私办”工业四轮驱动的格局。1991年1月,县委、县政府推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14项政策措施,是年底,全县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6083家,总产值3.59亿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2.8%。

  1992年以后,我市个私企业陆续走出家庭圈子,拓展场地,建造厂房,购买现代化设备,不断提升档次。当年,市政府提出《关于切实稳定乡镇企业的几点意见》,要求在撤区、扩镇、并乡工作中,继续贯彻“抓乡、扶村、引个”的指导方针,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,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推向新高潮。市政府推出了三条措施:一是抓重点镇。与古丽、芝英、古山三镇签订乡镇企业“八五”计划责任书,对率先按时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计划的乡镇领导和干部给予重奖;二是抓重点工业“十区”。各乡镇普遍办工业小区,推动工业发展。有关部门实施“数镇率先,沿线拓展”的策略,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古丽、芝英、古山、花街、石柱、清溪、胡库等镇乡工业小区,取得明显成效。三是抓重点服务。市领导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一批私营企业,逐个进行现场办公,全力支持他们上规模。同时制定上等级企业激励办法。县乡镇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全方位、立体式服务,解决了一些重点企业的燃眉之急。全市设立工业小区103个。

  1993年5月,市委、市政府制定了《关于促进个体、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规定》,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当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29.5亿元,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4.3%。1996年9月,超人集团荣获全省最佳民营企业称号,70家企业跻身全省重点民营乡镇企业行列。

  1998年,永康开始实施“做大、活小、育专”和“名牌、名企、名人”的战略,个私经济快速增长。全年个私工业总产值169.2亿元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8.4%,产值、税收比上一年分别增33.7%和39%。全市私营工业企业3867家,个体工业企业5382家。

  2000年,我市开始实施“五金名城”战略,个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2006年,全市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9288家,从业人员15.43万名,实现工业总产值584.1亿元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.9%。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504家,其中个私工业企业462家,占91.7%。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,私营企业占84家。100家纳税优胜企业中,私营企业占79家。

  2007年,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.23万家,总产值达780亿元。

  各种市场主体陆续开业

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,永康的商业以露天交易为主,虽有少数室内市场,也是棚铺、棚屋,建筑简陋。

  1980年后,个体私营贸易活跃起来,交易市场不断增加和扩大,仅1989年上半年,全县新建、扩建供小商小贩贸易的市场就有10多处。

  1980年后,工商部门陆续批准个体商贩开业。1983年,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607户,营业额452万元。1984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838户,从业人员1.18万人,营业额2454万元。1988年,个体工商户1.16万户,从业人员1.74万人,营业额8821万元,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3.6%,营业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3.3%。2001年,个私商业成为城乡商业的主体。

  1991年1月,芝英小商品市场开业,占地1300平方米,设摊位200多个。当年,全县建起衡器、机绣、小五金、旅游商品和废旧钢材等生产资料市场20多个,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5个。1992年1月,四路机绣品批发市场开业。1993年6月,市废品旧金属市场开业,占地1.3万平方米,摊位100个。1996年1月,市食品专业市场开业,摊位120个。

  上世纪90年代起,以私营个体户为销售主体的生产资料和五金制品流通业兴起,构筑了以中国科技五金城、永康废旧金属材料市场为主体的专业市场群。生活资料流通方面,形成了大卖场、综合性超市、购物中心、便利店、商业特色街等多种业态有机组合的流通网络。

  本世纪初,龙川中路和紫微中路交汇处,形成居民消费商业中心,以华联商厦、物美大卖场、世纪联华超市、新南龙购物中心、时代广场、商业步行街、丽州商城等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网点,为永康商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市场主体突破10万大关

  2011年,永康工业总产值率先在金华各县市区中突破1000亿元大关。2013年,全市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22.6亿元,增长9.3%;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11.3亿元,增长11.9%。

  2014年,永康有个体工商户4.4万多户,注册民营企业1.7万多家,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95%以上;规上工业企业637家,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176家。其中企业集团有44家,无行政区域企业51家,冠省名企业998家。当年,4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,12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,3家实现上市交易。五金生产企业上万家,从事五金产业人数超过30万人,五金产品达1万多种,五金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0%。在原有的车业、门业、杯业、电动工具、电器厨具、休闲器具、技术装备、金属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基础上,永康重点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配套零部件、以现代农业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、以传统五金提升的现代五金“三大支柱产业”。基本形成了以中国科技五金城为龙头,14个五金专业市场为辅助,上万个五金代理商为网点,覆盖全国、行销世界的五金市场营销网络。

  “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特别是‘最多跑一次’改革以来,市场监管部门着眼于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,不断深化工商登记便利化水平,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创业热情,有效助推了我市市场主体持续较快增长。”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,过去两年,我市市场主体年均增长近2万户,2018年平均每天新诞生市场主体54个,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增加近七成。今年5月,永康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10万大关。

 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。在全新的历史征途上,永康的个私经济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号角。

  □记者 徐赛瑾


推荐文章
相关新闻